传说中的上海七大私立名校——六校皆灭 仅存复旦
浏览量:598 回帖数:0
1楼
圣约翰大学
中国近代著名教会大学,它的前身是圣约翰书院。1879年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 J. Sekoresehewsky) 为实践其推行高层次教育的宿愿,将圣公会原辖培雅书院、度恩书院合并,在沪西梵皇渡购地兴办圣约翰书院。于4月14日破土动工,9月1日开学招入第一期学生。
初设西学、 国学、神学三门课程。由于学生水平有限,采用国语、方言同时授课的方式。1881年,任英语教习的卜舫济牧师(F. L. Hawks Pott)提前全面以英语授课,首开中国教育史上英语教习之先河。1886年卜舫济长校后,将英语教学列为各科之首,并于1892年添设正馆;教授大学本科课程。1896年学校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对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1884年,该校得到美国纽约克拉克逊女士的巨额资助,兴建教堂一所,后经重建,成为该校礼堂兼圣公会教堂,80年代末该教堂被拆除后改建为华东政法学院图书馆。1894年,该校建造了中国式的教育楼,为纪念创始人施约瑟主教而取名“怀施堂”,90年代初该堂改称“韬奋楼”。1903年,圣约翰大学用庚子赔款基金兴建“思颜堂”,以纪念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
1906年学校在美国注册,正式称圣约翰大学。1913年添设大学院,招收硕土研究生,形成预科、本科、大学 院三级敦学阶梯。1936年始招女生。 后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医、农五个学院十六个系的著名大学,于1947 年向国民政府注册。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为罢课,学生与学校当局发生强烈冲突,学校为阻止学生参加反帝斗争宣布停学,以孟宪承为首的17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愤然离校,于当年8月另组光华大学(今延安西路东华大学校址)。
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圣约翰为避战火将学校迁往公共租界南京路大陆商场,不久与相继迁入的沪江、东吴、之江大学四校组成上海联合基督教大学。1940年又迁返原址。
首任校长施约瑟任期共10年,继位者卜舫济任期52年,一直从事教会教育事业。1941年,沈嗣良成为该校首任中国籍校长。
其校训初为“光与真理”,后加上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并入在沪其他高校。校址现为华东政法学院所在地。
历届校友中以服务工商、教育、外交、医务界为多,知名者有颜惠庆、邹韬奋、顾维钧、王正廷、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周贻春、刘鸿生、颜福庆、陈行、牛惠霖、牛惠生、荣毅仁等
震旦大学
马相伯先生1840年生于江苏丹徒,12岁入依纳爵公学(往汇中学前身)毕业后入神学院,1869年(31岁)获神学博士授职司铎(神父),开始传教。马精通中文、法文、拉丁文和数学、哲学,1872—1874年任依纳爵公学校长和天文台长,1876年还俗,娶妻生子,受李鸿章重用,历任要职。1887年奉派欧美,对法兰西学院教学方式情有独钟,开始产生创办新式大学以救国的想法。
1903年初,蔡元培等三教习率部分原南洋公学学生往访马相伯,请他创立学校,马欣然允诺,遂创学院(Academie),采用公元前印度对中国旧称,定名“震旦”(“秦坦”谐音)。又八卦“震”表东方,“旦”象形为太阳在地平线升起,震旦意谓中华曙光,英、法文校名:Aurora,L’Aurore均然。
马相伯商请耶稣会就徐家汇老天文台故址充校舍并聘修士任义务教师,田马刚捐纳大量土地,教会不得不同意。马自任监院(院长),主持教务编写教材躬亲执教。宣布办学三信条:1.崇尚科学;2.注重文艺;3.不讲教理。校章宗旨为:“广延通儒,培养译才”。学制三年,分文学、质学(科学)两类,各科均以外文教授。施教方针概括为:1.培养学生自治能力,分配学生担任行政职务以便他日将民主价值观应用于社会;2.每星期日上午全校学生集合辩论时事,促使学生用书本知识,去寻求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途径;3.每月3次军训,给学生打下将来为实现现代中国的理想而战斗的基础;4.指导研究科学的门径,精选西欧名著作教材。
圣约翰大学
中国近代著名教会大学,它的前身是圣约翰书院。1879年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 J. Sekoresehewsky) 为实践其推行高层次教育的宿愿,将圣公会原辖培雅书院、度恩书院合并,在沪西梵皇渡购地兴办圣约翰书院。于4月14日破土动工,9月1日开学招入第一期学生。
初设西学、 国学、神学三门课程。由于学生水平有限,采用国语、方言同时授课的方式。1881年,任英语教习的卜舫济牧师(F. L. Hawks Pott)提前全面以英语授课,首开中国教育史上英语教习之先河。1886年卜舫济长校后,将英语教学列为各科之首,并于1892年添设正馆;教授大学本科课程。1896年学校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对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1884年,该校得到美国纽约克拉克逊女士的巨额资助,兴建教堂一所,后经重建,成为该校礼堂兼圣公会教堂,80年代末该教堂被拆除后改建为华东政法学院图书馆。1894年,该校建造了中国式的教育楼,为纪念创始人施约瑟主教而取名“怀施堂”,90年代初该堂改称“韬奋楼”。1903年,圣约翰大学用庚子赔款基金兴建“思颜堂”,以纪念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
1906年学校在美国注册,正式称圣约翰大学。1913年添设大学院,招收硕土研究生,形成预科、本科、大学 院三级敦学阶梯。1936年始招女生。 后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医、农五个学院十六个系的著名大学,于1947 年向国民政府注册。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为罢课,学生与学校当局发生强烈冲突,学校为阻止学生参加反帝斗争宣布停学,以孟宪承为首的17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愤然离校,于当年8月另组光华大学(今延安西路东华大学校址)。
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圣约翰为避战火将学校迁往公共租界南京路大陆商场,不久与相继迁入的沪江、东吴、之江大学四校组成上海联合基督教大学。1940年又迁返原址。
首任校长施约瑟任期共10年,继位者卜舫济任期52年,一直从事教会教育事业。1941年,沈嗣良成为该校首任中国籍校长。
其校训初为“光与真理”,后加上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并入在沪其他高校。校址现为华东政法学院所在地。
历届校友中以服务工商、教育、外交、医务界为多,知名者有颜惠庆、邹韬奋、顾维钧、王正廷、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周贻春、刘鸿生、颜福庆、陈行、牛惠霖、牛惠生、荣毅仁等
震旦大学
马相伯先生1840年生于江苏丹徒,12岁入依纳爵公学(往汇中学前身)毕业后入神学院,1869年(31岁)获神学博士授职司铎(神父),开始传教。马精通中文、法文、拉丁文和数学、哲学,1872—1874年任依纳爵公学校长和天文台长,1876年还俗,娶妻生子,受李鸿章重用,历任要职。1887年奉派欧美,对法兰西学院教学方式情有独钟,开始产生创办新式大学以救国的想法。
1903年初,蔡元培等三教习率部分原南洋公学学生往访马相伯,请他创立学校,马欣然允诺,遂创学院(Academie),采用公元前印度对中国旧称,定名“震旦”(“秦坦”谐音)。又八卦“震”表东方,“旦”象形为太阳在地平线升起,震旦意谓中华曙光,英、法文校名:Aurora,L’Aurore均然。
马相伯商请耶稣会就徐家汇老天文台故址充校舍并聘修士任义务教师,田马刚捐纳大量土地,教会不得不同意。马自任监院(院长),主持教务编写教材躬亲执教。宣布办学三信条:1.崇尚科学;2.注重文艺;3.不讲教理。校章宗旨为:“广延通儒,培养译才”。学制三年,分文学、质学(科学)两类,各科均以外文教授。施教方针概括为:1.培养学生自治能力,分配学生担任行政职务以便他日将民主价值观应用于社会;2.每星期日上午全校学生集合辩论时事,促使学生用书本知识,去寻求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途径;3.每月3次军训,给学生打下将来为实现现代中国的理想而战斗的基础;4.指导研究科学的门径,精选西欧名著作教材。
2010/7/15 16:03:19